top of page

影像設計孫于甯:拐進去,發現了身體裡的山水

洪瑞薇 筆

孫于甯拿起筆,在紙上沙沙地畫起來,很熱心的想幫我搞懂,《光年紀事:臺北–哥本哈根》這個作品究竟牽涉到多少種影像軟體。

 

她畫了好幾個長方格子,一一填入感覺非常酷炫的軟體名,接著把它們相互連來連去,那看起來就像是某種複雜的電路圖,關係之糾葛,叫人難以輕易參透。

 

更何況,在紙上不過就是短短的一劃,可在實際操作中——姑且先把創作的層次擱一邊好了——光是要讓這些軟體彼此溝通,都要經歷費工的轉換。處理短短幾秒鐘的畫面,很可能就得耗去一整夜的時光。

 

畢業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、持續發展著個人創作的于甯,過去主要做的是影像和錄像裝置。與3D種種那麼密切地打交道,對她而言這是頭一遭。「我覺得我真的是憨膽耶!」

 

縱使《光年紀事》所需的創作工具,與她過去擅長的截然不同,然而這位導演周東彥口中「真的很amazing」的奇女子,憑藉著一股拼勁,想辦法惡補。就算無法一蹴可幾,但至少更明白這些軟體運作的邏輯,有利於與影像組的其它創作夥伴溝通。「譬如這東西要放遠一點,要遠到哪?放到哪一條線?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溝通,或排出一個大概,讓彼此的想像不會差太多;也可以知道對方現在卡在哪,一起思考有沒有辦法用其它的方式解決。」

 

因這作品的影像負荷之龐雜,使得影像組的成員一路擴增為六人,除了于甯之外,還包含來自丹麥文化庭院、擁有4DBox豐富創作經驗的新媒體藝術家Carl Emil Carlsen,以及台灣的新媒體及互動設計黃偉軒、多媒體影像設計劉承杰、李宜璟和李國漢,各有各的專長,相互搭配。

 

技術之外,更難突破的是創作的迷霧。一般劇場的影像設計,通常有既定的文本可以依傍,可這作品的創作方式是文本和影像同時在長,除了導演,于甯是兩者之間的重要聯繫,協助拉緊這兩端,讓不斷變化中的它們保持密切相繫,甚至成為彼此的靈感。

 

最令大家驚喜的一次,是當鏡頭鑽進了表演者的身體裡:「掃瞄完雋展的頭部模型,發現並沒有很完整,東破一個洞、西破一個洞,本來應該用後製去修補,但我們突發奇想,試著在軟體中移動觀看的視角,讓攝影機鑽過那些破洞、跑到雋展的頭裡面,因此發現了有趣的東西。」

 

那是一些宛如山水的奇異風景。後來,搬進了劇場裡,讓表演者走索在自己的腦中,用不著開口,便為這個作品說了好大的一句話。

狠主流LOGO-Black.png
狠劇場LOGO-Black.png
2023Taiwan Top(1cm以下) .png

103047 台北市大同區興城街10巷16號4樓

4F., No.16, Ln. 10, Xingcheng St., Datong Dist., Taipei City 103047, Taiwan

(+886-2-)2234-5588  
Very Mainstream  狠主流 :vmstudio.tw@gmail.com
Very Theatre           狠劇場 :vmtheatre.tw@gmail.com
© 2020 by Very Mainstream Studio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