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臺北往哥本哈根,下一站:光年之外


這是周東彥的又一個慢工活兒。

2013年,打磨了三年的《空的記憶》,在世界劇場設計展(World Stage Design)拿下「互動與新媒體設計」大獎的那個晚上,另一段更加迢迢的創作旅程,在連他自己也尚未察覺到的情況之下,悠緩的展開了。

那是他與Mikael Fock的第一次相遇。慶功宴上,這位來自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(The Culture Yard)的藝術總監熱情的過來道賀,接著,他們談了一些文化庭院獨步全球的4D Box,關於holography(浮空投影)種種。

當時的周東彥還不太確知這些字詞的內涵,雖然一向被稱作新媒體藝術家,面對新興的科技物事,他其實通常有所保留——假如還不曉得該用它們來說些什麼的話。直到他真正見到了Mikael所描述的這個「藝術盒子」,那如同記憶一般、既虛又實地躍然眼前的景象,挑起了他想說故事的慾望。

4D Box聽起來頗具未來感,但其實源自於19世紀的老把戲。彼時的劇團流行採用一種名為「佩珀爾幻象」(Pepper’s Ghost)的投映技法,巧妙結合光影折射與觀眾視差「裝神弄鬼」。文化庭院以這樣的古早「騙術」為基礎,再添入3D影像、Kinect感測互動等當代科技,造出一個可以變玩豐富幻境的舞台。

為了深掘4D Box的創作可能,2015、2016連兩年的春夏之交,周東彥領著臺灣創作團隊前往丹麥,進駐由老船廠改建的文化庭院,一次待上三、四個禮拜,裹在厚外套裡啃著冷三明治,嬰兒學走路般(按東彥的形容)緩步試探這個科技裝置的能耐。秋天,換丹麥的創作夥伴來臺長駐,交互激盪作用,在突破層層技術關卡的同時,細細填入文本的骨肉。

從造訪彼此的居城,到深潛彼此的人生,漸漸的,表象式的雙城對映被一一剝除、推翻,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個人、帶有情感皺摺的心靈內裡;這個最初被稱作「臺北.哥本哈根」的創作計劃,也換上了「光年紀事」的新名,探向了更廣博的時空。與此並進,創作團隊成功在臺灣自力打造出一座4D Box,學會了如何掃描重現一幢真實存在的老房、一座真人的浮空雕像,讓演員可以走遊其間,穿貫過去與未來……

歷經臺灣、丹麥兩地的四次階段呈現,直至現下於2018臺北藝術節的首演臨到之際,一路緊抓不捨的仍是科技裡的人之味。對於這個團隊而言,面對創作、以及潛伏其中的各種人生提問,就算要到光年之外的地方繞上一大圈,大概還是值得耐心的慢工以待。

Featured Posts
請稍後再來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狠主流LOGO-Black.png
狠劇場LOGO-Black.png
2023Taiwan Top(1cm以下) .png

103047 台北市大同區興城街10巷16號4樓

4F., No.16, Ln. 10, Xingcheng St., Datong Dist., Taipei City 103047, Taiwan

(+886-2-)2234-5588  
Very Mainstream  狠主流 :vmstudio.tw@gmail.com
Very Theatre           狠劇場 :vmtheatre.tw@gmail.com
© 2020 by Very Mainstream Studio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