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光年旅記|Day10 擁抱寂靜星空

向晚時分,Carl Emil在4DBOX向大家展示他做的銀河星空特效,雖然一度謙稱這小作品仍舊粗糙得不敢拿出來分享,可是當大家戴上3D眼鏡,看到一整片浩瀚星空迎面飛撲而來,無聲爆炸般瑩瑩閃動、加速、穿越你的軀體,讓你覺得彷彿觸手可及,可以隨意握住一二,像是宮崎駿動畫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裡,那位用手心溫柔承接流星的小女孩時,眼前又已回復到一片漆黑空無,只剩下場上飄散著日本作曲家坂本龍一的配樂,宛如星光餘絮,溫柔浮飛在各個建築角落。拿下眼鏡時,我們一度無法從那虛擬的空間清醒歸來,但在這炫目幻象的背後,需要強大的數位技術和美學品味作為後盾,加以支撐。

Carl Emil給臺灣創作夥伴一一講解了特效背後的製作流程,從基礎SHADER(明暗器)聊起,談及那是一種即時3D的顯示方式,主要用來表現物體受光造成的明暗材質效果…但過沒多久大家就意志紛紛潰散,迷失在一系列的英文專有名詞中,演員雋展更是阿桑般自顧自拉著筋,讓場面形成有趣對比。

稍後餐會上,大家討論的議題依舊圍繞在科技與創作的微妙互動關係。導演東彥聊到,古老的戲劇藝術透過各種方式製造幻象,意圖勾動觀者腦海中的想像空間,而中世紀時,製造幻象的手法更成為宗教鞏固信徒意念的利器。時至今日,當科技進一步讓幻象虛實難辨,我們如何從其中找到內在創作核心,而非迷失在一系列新奇玩具裡,這也是發展《臺北哥本哈根》(註:2015年階段發展作品名)需要面對與回頭省視的重要課題。

晚間雋展捎來了文字,從演員角度提供了珍貴的回饋想法:

我是個學習默劇跟偶戲的人。默劇跟偶戲都是很古老的劇場表演形式,但企圖都是去創造強大幻覺。默劇在極簡空間中,用自己的身體為媒介去變形、去引發觀眾想像,因而基礎默劇動作都是人類心裡的原型動作。偶也是如此!偶是虛構的,但觀眾會投射行感跟感官想像在偶的身上,其實動畫亦如是。因而,我們都希望把某種劇場形式做為一種想像通道,但重點是這個技術通往何方? 為何產生?進展到數位科技的技術時,劇場本質依然如此。創造出幻覺的技術背後,又或者這條通道的背後,迫使演員或觀眾穿過通道的動力,是一種人類的內在衝動。

--雋展的劇場筆記

標記:

Featured Posts
請稍後再來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