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光年旅記|Day13 To Be Good,Partner


「你知道嗎?在新加坡作戶外演出時,他們會把辣椒和大蒜放在舞台上,祈求天氣晴朗。」在工作空檔間,《臺北.哥本哈根》(註:2015年階段發展作品名)的舞監湘庭,與我聊起了她前往各國工作時,遇到的有趣劇場小迷信,一如在臺灣我們會購買兒時記憶裡的老牌乖乖餅乾,放到機器上,希望它們真能乖乖的。(餅乾廠商大概難以理解這樣奇特的購買族群!)

本日《臺北.哥本哈根》(註:2015年階段發展作品名)進行技術整排,導演東彥一個畫面接續一個畫面,細細檢視所有燈光與影像的彼此搭配。我好奇詢問湘庭,面對4D BOX浮空投影的高科技軟體,舞台監督在走CUE時,會面對哪些不一樣的難題挑戰。湘庭提及,在這個製作裡,影像儼然就是場上另一個演員,與其他表演者休戚與共,因而技術整排正是提供彼此一個相互熟悉的機會,讓他們能夠在舞台上找到共有的呼吸節奏,聆聽,然後做出適切回應。

然而棘手之處在於,在4D BOX設定CUE點和燈光,必須全程戴著3D眼鏡才能正確捕捉畫面,且相較於眾多在劇場裡走CUE用的軟體,諸如“Q LAB”,由新媒體藝術家Carl Emil設計的軟體”Playhead”,通常應用在演唱會的影像互動RUN秀上居多。一旦將Playhead運用到劇場裡時,就會遭遇演員每日狀態不同帶來的幽微誤差,而非好掌控、擁有固定長度的音樂區段。當軟體

分秒無誤的精準設定,遇上演員有機不羈的表演呈現,便成了舞監需要調和兩者的重大任務,需要更多心力投注在每個環節上,靈活面對各種突發狀況。

「當你人坐在控制台前,走CUE一氣呵成,演出沒有誤差的時候,那種爽感喔⋯⋯」當我聽著湘庭眉飛色舞分享我很難體會的爽感時,腦中浮現她跟我提起的另一件趣事。在紀錄片導演林婉玉側拍導演東彥的另一個作品《空的記憶》中,有一個片段,拍攝到湘庭在劇場裡跟機器說著話。她說,「我全心相信你們,你們一定會做得很好!」

我想像那個寧靜片刻,好似一切物事都有著各自知覺,真切體現著劇場裡的「團隊合作」精神,而他們不僅會乖乖的,更會”Be Good”!

標記:

Featured Posts
請稍後再來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