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光年旅記|Day18 看見《臺北.哥本哈根》(註:2015年階段發展作品名)


藝術節演出首日,下午《臺北.哥本哈根》(註:2015年階段發展作品名)階段性試演首先登場,緊接著晚間時刻,《我和我的午茶時光》也要在丹麥正式亮相。一早大夥便集合在4DBOX做最後測試,遠從希臘演出趕回來的Kasper也無縫接軌地,迅速掌握所有狀況,摩拳擦掌,等待整個4DBOX表演場地被引頸期盼的觀眾擠滿。

儘管已經看過不下十幾次整排,站在黑壓壓的人群後頭,戴上酷炫3D眼鏡,望著眼前光影躍動、星辰飛墜,Kasper溫柔唱著那首每每會讓他流淚的丹麥兒歌,雋展用紙張揉捏出纏繞多時的兒時夢境與父親形象,這一切的一切,仍舊讓我感到有股說不出的觸動。在丹麥三個禮拜的短跑衝刺式排練,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、看到自己的努力,看到自己大半天的心血投注,只能稍稍向前移動一小步,但現在《臺北.哥本哈根》真的上台了,為這兩年期限的創作計畫,打下第一顆穩固基石。

演出結束後,夥伴們分頭採訪觀眾,希望能夠聽到他們從自己角度看見的東西。同樣來參加Click Festival的裝置藝術家與音樂創作者 Ellen Fullman,分享她喜愛導演東彥用夢境般的感受來重新詮釋安徒生的夜鶯童話,加諸她自己也懂得一些中文,當雋展和Kasper在台上配合高科技投影成像,寫出中國字,作為故事的象徵隱喻時,帶給她興味盎然的感受;此次與Ellen Fullman搭配演出的大提琴演奏家Theresa Wong對兩個國家的趣味比較印象深刻,但也提醒容易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中;在哥本哈根採訪過的擊樂演奏家盈斈,喜歡雋展帶有生活感、自然不造作的肢體演出,同時耳朵銳利地聽到,用來烘托氣氛的小星星旋律配樂彈錯了好幾個音!

在與來自各方的朋友交流意見時,也意外能夠聽到許多對於丹麥的不同理解觀點。居丹麥多年的盈斈,提及小美人魚塑像雖然廣為人知,但對於在地丹麥人來說,那不過是提供遊客拍照賞玩用,真正不可以錯過的,是墓園裡作家齊克果、安徒生的墓碑,那低調毫不張揚且與平民相同的碑石,恰可成為兩人文學生命的精采註解。

波蘭的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說,劇場是人與人相遇的地方。期待如此的對話能夠持續下去,讓《臺北.哥本哈根》(註:2015年階段發展作品名)成為橫越時差與海洋的橋梁,帶來更多理解與真切認識。

標記:

Featured Posts
請稍後再來
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。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